‧按部就班累積讀聽說寫實力
‧從即席英語演講中掌握溝通訣竅
‧看西洋電影、聽英語廣播激發興趣 
‧用省力的方法學英文
‧必須懂得組織現有學習資源
。。。。。。。。。。。。。。。。。。。。。。。。
擁有優異的英語能力,讓王志仁成為國內頂尖的資深科技記者。他專訪過的國外科技大廠CEO不計其數,還深入美國矽谷、以色列等地進行採訪。從未出國留學的他,是怎麼辦到的?
  每當國外科技產業有重要人物來台,公關公司想安排國內媒體專訪時,第一個想到的記者,常常是《數位時代》總主筆王志仁;如果在台外商企業或外國駐台招商辦事處有機會邀請國內科技記者到海外參觀、採訪,第一個想邀請的對象,往往也是王志仁。
這其實一點也不誇張。
在王志仁將近8年的記者生涯裡,他專訪過的國際科技大廠CEO不計其數,連當年最難採訪的前英特爾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經過他半年多的積極爭取,最後還是成功完成精彩的越洋專訪。他個人不僅常飛去美國矽谷採訪,去年冬天還遠征「科技新強權」——以色列,將國人較陌生的科技大國風貌,清楚、生動地勾勒出來。
  一般人只知道王志仁的英文呱呱叫,採訪、寫作功夫一流,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從沒出國留學過的他,是怎樣把英文鍛鍊得這麼好?
‧按部就班累積讀聽說寫實力  
  事實上,59年次的王志仁,他的起步跟同年的人一樣,是從升國一暑假才開始學英文字母和音標的。而他和英文的第一次接觸,是個「不愉快的開始」。當時國中英文老師常嚴格要求學生背誦課文,還要默寫考試,在壓力下,王志仁的表現並不突出。
  高中時代,王志仁將「東華文法」上下兩冊,當作課外讀物前後熟讀至少五遍,自此打下很好的文法基礎。高二那年,他拿下了全年級英語科的第二名。王志仁表示,相對於中文,英文是理性的語言,而文法是英語的規則總整理,先抓住語言的結構來學習,這個方法雖不是最好,但卻有效又省力。
  進入清大動力機械系就讀後,王志仁終於可以自己選擇學習英語的方式。大學四年,他跨系跑到外語學院修了5門共15個學分的英語課。
  大一時,他修了上下兩學期的「英語會話」課,不是為了考試,純粹基於興趣。大二時,剛在新竹開課的「潛能美語」補習班正好在找師資,想打工的王志仁於是成為第一個報到的老師。他教成人基礎會話班,足足教了兩年半,他的學生包括業務員、工程師、家庭主婦和貿易公司老闆娘,從12歲到58歲各種人都有。上課時,學生經常問到要如何用英文開信用狀、如何用英文殺價等應用,王志仁從沒想過英文也可以這麼「實用」,剛開始常被問倒,只好去買了很多商用英文書籍猛K,現學現賣。這個不輕鬆又挑戰膽量的打工經驗,對他日後能夠將生硬、陌生的科技,清楚、生動地講解給別人聽,有不小的影響。
‧從即席英語演講中掌握溝通訣竅
  大三那年,王志仁修的是外文系必修課「英語演講」,他是課堂上唯一的外系生。由於他高三時第一次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因為講稿事前被老師大幅修改,站在全校師生前演講的他,只覺得自己像台背稿的機器,一口氣把英文講完,卻毫無感情,這個經驗讓他決定選修這門課。
  後來他參加大專盃演講比賽,比賽那天正好系上期中考,王志仁跟老師請假到台北參加比賽,偏偏抽到最後一個(第60號),於是他坐在台下睡睡醒醒,一直等到下午5點半終於輪他上台,沒想到居然拿下比賽第一名。
  透過即席演講的磨練,王志仁掌握到如何將聽眾不熟悉的題目,有效而清楚地傳達出來,而這個「與人溝通」的經驗,也讓他發現自己想作記者的強烈動機。
  升上大四,王志仁選修「新聞英文」。他發現,不同於中文寫作講「起承轉合」,英文寫作是先正面、反面論述後結論,很重視知識邏輯,而且只要掌握summary sentence(每段起始第一個主要句子),就能瞭解全文。
  大學畢業後,王志仁決定不進科技產業工作,卻考進台大新研所就讀。當時創所老師之一是位得過美國普立茲獎的猶太教授,他以訓練海外特派員的方式替學生上課,要求學生看原文書、上課講英語,還用英文寫新聞,塑造一個完全英語的學習環境。於是,從研究所時代開始,王志仁逐漸養成閱讀原文書的習慣。
  從國、高中奠定文法基礎、大學練習聽和說,到研究所培養寫作和閱讀習慣,王志仁的英語功夫絕不是一夕練就,而是一步步努力鍛鍊,終至成熟出師。
‧看西洋電影、聽英語廣播激發興趣
  事實上,西洋電影在啟發王志仁對英文的興趣上,功不可沒。他在學校裡,至少看了200部以上好萊塢和歐洲電影,有時一天超過4、5部。王志仁發現,透過電影,他可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將自己的視野延伸到另一個世界。而在不同語言的背後,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光靠單字或文法是不夠的,只有真正掌握這個語言,才能進一步瞭解。「許多文化障礙,其實可以透過語言去破除,」他說。
  收聽英語廣播是許多年輕學子的共同經驗,王志仁也不例外。高中時,他就跟著父親每天一起收聽「大家說英語」,上完課還互相討論,這樣一路聽了2、3年。有時他也收聽「ICRT」,但因為說話的速度太快,雖常聽不懂,但卻逐漸熟悉英語的正常速度(tempo)。大學時,因為上會話課的緣故,他養成在睡前收聽「常春藤解析英語」的習慣。
‧用省力的方法學英文
  王志仁透露自己學習英語最大的秘訣,在「一直尋找合理而省力的方法」,讓自己有動力繼續學下去。「一般人不太可能像王雲五(民初苦學成功的典範)那樣苦讀自學成功,不如找到一個環境把自己放進去,讓環境來改造你,」他說。
  王志仁認為,學語言其實跟聰明才智無關,這跟天生環境有關(像荷蘭人普遍會講5種語言,除了地緣性,也是因為必須靠國際貿易維生;而新加坡、馬來西亞曾是英國殖民地,所以普遍會講英語;而亞洲國家裡英文最爛的台、日、韓三國,都是以講母語為主)。
  那該如何創造一個有力的英語學習環境?王志仁建議,不管自己的英語能力如何,在找工作時,不妨「儘量找需要使用英語的環境」。其次,可以考慮長期參加坊間的會話補習班,讓自己敢開口說英語。
  他記得有位明碁副總為了克服講英語的恐懼,每次打越洋電話前,總是先將要講的話,用中文寫下來,翻成英文後,才打電話給對方,如果談話內容超出準備範圍,他就暗暗記下來,等下次準備好,再打電話過去。後來,他逐漸建立起講英文的信心。
‧必須懂得組織現有學習資源
  由於現在網路上90%的資訊都是英文,新知識出現的主要形式也是英文,英文閱讀能力因此更形重要。王志仁建議,不妨每天翻翻與時事結合的英語學習誌,每週固定挑一、兩篇有興趣的《Time》、《Business Week》等外文雜誌的文章細讀,讓自己習慣看原文。像他個人每天都固定上CNN的新聞網站,花個5到10分鐘看看新聞的標題和前言,掌握當天世界發生的大事。「台灣英語學習資源其實很多,但學習者必須懂得如何組織這些資源,」王志仁指出。
  由於英文不是母語,接觸時間又晚,平常也很少使用,聽和說的能力較弱,往往導致國人對英文產生恐懼。「很多人在英語的理性端就被擋住了,反而沒有機會去接觸英語感性的一面,」王志仁深覺可惜。

  然而台灣以出口經濟為導向,台灣人勢必要走向世界,跟世界溝通,加上台灣加入WTO後,下一波人才流動將更沒有界線,台灣人才很有機會為國外企業所用,因此掌握「跟世界溝通的語言」,刻不容緩。

  「英語是溝通的工具,能講、能聊比用好的英語講話更重要,」王志仁強調,透過語言溝通,進而瞭解對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思考邏輯,這才是學英語的主要目的。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george 的頭像
    anngeorge

    蔡小旺&葉小芊的小窩窩

    anngeor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